源于东北的中国汽车设计教育
[汽车之家 大卫美学] 近几年中国汽车品牌能够快速崛起,中国汽车设计力量的崛起功不可没。我们中国的汽车设计,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故事要回到新中国的初生时期的东北。
新中国的汽车设计,起于东北
现代意义上的汽车设计,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到20年代时已经发展出众多璀璨的经典车型。但中国由于列强打压和国内外方利益集团的存在,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地仍然是个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被剥削国家。
新中国刚成立就开始了工业自强道路。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在“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中就包括汽车、拖拉机、坦克等制造项目,其中的汽车制造厂选址长春市建设,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能准时完成任务,中央调集全国力量支援一汽建厂项目,来自全国的技术专家、工人,汇聚长春,快速形成生产、培训学习和研究的一套工业体系。
可以说,以吉林大学为代表的的众多院校,直到现在也是与一汽产业链密切关联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中国最早一批汽车设计人才,就从这里诞生。
源于工程的汽车设计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初期,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所以早期建设以工程方向唱主角,要把工业本领学会、学全了。正是这种战略思维,推动我国后来成为唯一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国家。
吉林工业大学在与一汽及相关产业链的密切交流下,后来就成为全国车辆工程方面专业方向最多、体量最大且毕业生最多的学校。
在吉大汽车学院的众多专业方向中,与汽车设计最密切相关的,就是车身工程系。车身工程学科是从1962年的汽车车身专门化发展起来的。车身工程是工业设计和车辆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汽车造型和车身工程两大方向。
本科开设的主干课程包含机械工程学科基础课程,还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车身结构与设计、汽车造型、车身制造工艺学、人机工程学、汽车空气动力学、车身实验学、汽车模型制作、汽车效果图等。
研究生科研领域包括车身设计与轻量化技术、汽车被动安全及其仿真技术、车身制造与质量控制技术、汽车人机工程学、汽车空气动力学与风洞实验技术、汽车造型美学规律研究、汽车造型与评价方法等方面。
与汽车设计密切相关的还有车身实验室,由风洞实验室、车身结构实验室、汽车造型实验室和PACE中心组成,其中吉大汽车学院的风洞实验室是全国最早的。这些实验室会与车企合作,承接车企的一些研究课题。
从专业课程来看,吉大汽车学院的车身工程能够让学生学习车身从造型设计到制造的整个流程,培养的是懂设计的工程师。
这种培养方向,是根植于吉大汽车学院血液里的历史传承。早期中国汽车设计者们更偏重工程师的角色,更多是从工程角度出发来设计造型。毕竟,很多造型并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受限于整体技术工艺水平,造不出来。
造不出好设计的时代
造不出好设计的时代
这个“造不出来”,是指无法在流水线上进行大批量生产的车辆造型。当时的中国,是能够设计出好的造型的。
豪华车由于产量低,所以一般采用手工打造,在复杂造型方面的实现难度反而低一些。极端地讲,哪怕是锤子敲,也是能敲出来的。中国汽车设计的开端,也确实是用锤子敲出来的。
1958年,一机部向一汽下达了制造中国高级轿车的任务,一汽全场开始组织会战,要求整车外形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红旗CA72在工程结构方面先后以1955款克莱斯勒Imperial、凯迪拉克Fleetwood和林肯Continental为研究对象,但红旗CA72的造型,却设计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特色。
从吉大走出的汽车设计师
在中国开始发展汽车工业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工程能力的落后,能够实际走上道路的量产轿车,只有红旗轿车能够拥有代表中国风格的原创汽车设计。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工程师们在努力地为制造水平打基础,所以早期汽车造型由工程师为主导。在一汽与老工大为代表的产学研综合体中走出的这些懂工程的汽车设计师们,逐渐成为中国汽车设计界的中流砥柱。
总结:
设计是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它与产业的结合度非常高,尤其是汽车这种制造技术高、产业链庞大的产品,这方面设计师的培养必须与汽车产业紧密结合。当产业水平落后薄弱时,就谈不上设计水平,因为没有产业基础,任何设计都是空中楼阁。
新中国诞生时,工业基础的一穷二白,一汽及相关工业体系的集中力量建设,设计教育也同时在进行中,以吉大汽车学院为代表的高校,为中国培养了早期的中国汽车设计师,懂工程的汽车设计师。这些早期的工程师、设计师为整个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体系成熟后,汽车设计专业才开始高度细分,这是之后的中国汽车设计之后的故事了。(文 汽车之家 卫江鹏 图片来自受访者提供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