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2011赛季F1上海站进行了正赛的激烈角逐。迈凯轮车队的汉密尔顿凭借三停战术带来的轮胎优势,成功击败红牛车手维特尔,赢得了比赛冠军。杆位发车的维特尔获得亚军,第18位发车的红牛车手韦伯一路猛超,最终获得季军。
比赛开始前20分钟,汉密尔顿的赛车在检测圈中出现了漏油问题,迈凯轮车队立即展开抢修,并赶在维修通道关闭前让其返回赛道。汉密尔顿的赛车在暖胎圈前完成了最后的组装,比赛随即正式开始。
排位前十的车手全部采用软胎起步,维特尔的发车非常糟糕,他原想利用切线起步阻挡同样头排发车的巴顿,但却被两辆迈凯轮赛车接连超越,落到第3。罗斯伯格紧随其后,马萨超越队友阿隆索升至第5,而第14位发车的舒马赫同样表现出色,在第1圈成功升至第9位。
第9圈,韦伯的硬胎遇到了抓地力问题,被佩雷兹和巴里切罗接连超越。第10圈,阿古尔苏阿里首先进站换胎,但出站后不久他的赛车却发生了轮胎脱落,不得不退出比赛。接着,舒马赫和韦伯都换上软胎,罗斯伯格也在第12圈完成了首次停站。
第14圈,汉密尔顿的轮胎衰竭严重,被维特尔利用可调尾翼超越。紧接着巴顿发生低级失误,进站换胎时停到了红牛的维修区,因此失去了领先位置。随后,马萨也超越了汉密尔顿,罗斯伯格依靠提前进站的优势升至首位,队友舒马赫暂列第6,阿隆索紧随其后,韦伯上升到第11,但他的KERS系统仍然不能使用。
第26圈,采用三次停战策略的梅赛德斯和迈凯轮先后完成了第二次换胎,红牛车队中,韦伯采用三停而维特尔采用两停。同样采用两停的阿隆索则遇到了麻烦,接连被对手超越跌至第6位。第36圈,两位迈凯轮车手展开了激烈较量,汉密尔顿成功超越巴顿升至第2。
第42圈,采用两停和三停的大部分车手都完成了最后一次进站。比赛进入最后10圈,维特尔仍然领先,后面的汉密尔顿仅落后1.6秒,马萨排在第3的位置,但他仅领先巴顿0.3秒。第52圈,汉密尔顿终于利用内线超越了维特尔升到首位。最后1圈,韦伯成功超越巴顿赢得第3。
名次
|
车手
|
车队
|
成绩
|
1
|
汉密尔顿
|
迈凯轮
|
1h36:58.226
|
2
|
维特尔
|
红牛
|
+5.1 秒
|
3
|
韦伯
|
红牛
|
+7.5 秒
|
4
|
巴顿
|
迈凯轮
|
+10.0 秒
|
5
|
罗斯伯格
|
梅赛德斯
|
+13.4 秒
|
6
|
马萨
|
+15.8 秒
|
|
7
|
阿隆索
|
法拉利
|
+30.6 秒
|
8
|
舒马赫
|
梅赛德斯
|
+31.0 秒
|
9
|
佩特罗夫
|
+57.4 秒
|
|
10
|
小林可梦伟
|
索伯
|
+63.2 秒
|
11
|
迪-雷斯塔
|
印度力量
|
+68.7 秒
|
12
|
海菲尔德
|
雷诺
|
+72.7 秒
|
13
|
巴里切罗
|
威廉姆斯
|
+90.1 秒
|
14
|
布艾米
|
红牛二队
|
+90.6 秒
|
15
|
苏蒂尔
|
印度力量
|
+1 圈
|
16
|
科瓦莱宁
|
莲花
|
+1 圈
|
17
|
佩雷兹
|
索伯
|
+1 圈
|
18
|
马尔多纳多
|
威廉姆斯
|
+1 圈
|
19
|
特鲁利
|
莲花
|
+1 圈
|
20
|
安布罗西奥
|
维珍
|
+2 圈
|
21
|
格洛克
|
维珍
|
+2 圈
|
22
|
里尤兹
|
HRT
|
+2 圈
|
23
|
卡斯基延
|
HRT
|
+2 圈
|
退赛
|
阿古尔苏阿里
|
红牛二队
|
+47 圈
|
最终,汉密尔顿获得了2011赛季F1中国站的冠军,维特尔屈居第2,韦伯从第18位起步经过连续超车获得第3。排名第4至第10的车手分别是:巴顿、罗斯伯格、马萨、阿隆索、舒马赫、佩特罗夫和小林可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