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与重来
[汽车之家 设计殿堂] 在广州车展后的一个周日,我搜索硬盘中的电影时,发现了这部静静躺在角落里的《V字仇杀队》。电影的高潮部分看的人心潮澎湃,这无意间让我想起了车展上,一个令我心中起了波澜的自主品牌量产车——悦翔V7(下文简称V7),它对于长安而言,意义也像电影中V引领众人奔向自由一样重要,它“仇视”的是山寨以及平庸的设计。
如果说电影中,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当无数V涌向大楼时的画面,那么V7带给我的欣喜则是其再次告诉我们,自主设计也可以如此高大上、可以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审美,然而这一切得来的却不容易。如果您对悦翔的外观、内饰以及乘坐表现还比较陌生,可以点击《外观精致/安全配置高 抢先拍长安悦翔V7》进行阅读,
● 谁在说
既然决定聊一款车的设计,那与设计师沟通无疑是最理想的。这次我们请到的这位不仅是V7的设计师,更是目前我们看到的长安逸动、致尚XT、CS75等等这些作品的“生父”。
● 设计与推倒
-设计师的工作充满了艺术与小资?
设计师的工作在我们眼中似乎十分惬意,咖啡、杂志、画笔、模型,这些物品糅杂在他们的生活中,看起来和小资不无关系。其实,设计师们更愿意称自己为孕妇。怀才的设计师和怀孕的孕妇一样,终有一天会显露出来被人发现。不过,比怀孕更痛苦的是分娩,比分娩更痛苦的就是汽车设计。因为一部车的设计过程要经过反复的设计推倒再设计的过程,长痛不如短痛的想法在这一行里并不适用。
-找寻方向
“V7从立项到推向市场历时五年,所以我不主张预测趋势,因为没人能掌握未来”这是陈政对V7在草图阶段为何经过“阵痛”的解释。没错,如果想要不落伍,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引领潮流,但谁又有把握引领潮流呢。陈政认为他们能做的是通过设计师的感悟以及一遍遍的推倒演化,尽可能掌握这个发展脉络。
这一切直到某一天,设计团队重新找到了车型定位方向,那就是造中国年轻人的车。当大家重新回归原点扪心自问时,答案自然呈现在眼前。时下中国的年轻一代,他们不喜欢繁复的设计,他们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对于车而言,他们希望外观年轻,更重要的是要实用。
营造运动的方法有很多种,双门、溜背,甚至排气声浪都可以激起人的驾驶欲望,不过这些细节真的适合V7吗?答案显而易见,设计师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转变了设计思路。
延续经典
● 传承经典车型
-传承等于照搬?
在决定了整车的设计方向后,设计师肩上的担子仍不轻,或者说,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延续此前悦翔车系的经典设计元素或者说进行家族化设计成为了棘手的问题。
虽然长安这两年推出的产品,设计语言已经很纯熟。但是大家都明白长安在设计上也走过“弯路”,那么它是怎么步入正轨的呢?
『曾经的长安也与模仿摆脱不了干系』
上图是悦翔V5,不用多费口舌也可以发现它像马自达3星骋。然而,现在V7的造型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最重要的原因是长安下定决心要搞自主设计。成立欧洲设计工作室是这一决心的产物,并且虽然现在长安分重庆、欧洲、日本等多个设计中心,不过大家各负其责,只按设计车型分配工作,设计主导权并不是全掌握在海外设计师身上。V7便是重庆与欧洲工作室协力完成的作品,设计师尽力打破国籍的限制,用中国人的审美设计令中国消费者喜欢的车。
2009年初上市的悦翔夺得了市场的好评,它是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设计师的作品,那个时期的车型外观均偏向圆润。随着时间的流逝,近两年汽车设计风格大都趋向夸张。上下贯穿的进气格栅、棱角分明的线条、“不怀好意的”大灯组等等均让现在的车看起来更加有个性,V7的设计思路也由保守变得前卫。
把悦翔的造型简单复刻到V7上,肯定不会获得成功。时间的不同,人们的审美也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曾经圆润的设计在今天已经无法刺激人们的眼球,在延续中有所创新才是成功的保证。
造型确定以后,留给了工程团队一个难题,就是折线明显的零部件未来如何量产。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现阶段已经不缺少优秀的设计,转化为量产的能力正在成为阻碍优秀设计最终量产的绊脚石。最终长安的工程团队以0.1mm为单位,不断修改模具,完成设计师心中的梦。
设计与工程的博弈
● 设计与成本无法均衡?
-视觉魔术
在整体设计基调以及家族化设计确定下来后,工作进入到了“抠细节”阶段。V7由于定位低于逸动,因此在车型尺寸以及成本上相比逸动并不占优,这对设计同样提出了挑战。
长安悦翔V7、逸动尺寸对比 | ||
悦翔V7 | 逸动 | |
长度(mm) | 4530 | 4620 |
宽度(mm) | 1745 | 1820 |
高度(mm) | 1498 | 1490 |
轴距(mm) | 2610 | 2660 |
-设计与工程的“较量”
-大家说
听设计师讲了V7的故事以后,我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果您对这款车有什么想法不妨在文章下方留言,如果您想和我们“私聊”,可以点击下图中的编辑头像,我们等着您的真知灼见。
全文总结:
逸动、致尚XT、CS75、悦翔V7这些长安近期推出的作品设计语言都很成熟,可以说摆脱了以往“山寨”的气息。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长安建立了海外的设计工作室,更在于设计师把握住了国人对于车辆的审美“需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团队与工程团队的沟通过程中,并没有一方完全妥协,而是在不断找寻最佳平衡点。这样才得以让设计图中的作品变为现实。(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
不平坦的原创路 揭秘长安CS75设计始末
http://www.huanglqi.top/tech/201405/79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