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代落幕 教父离场
本以为可以安心颐养天年,然而随后事情的发展却出乎皮耶希预料。就任大众集团董事长的毕瑞德没有对皮耶希言听计从,他设计了一套改革方案,准备由内而外对大众集团进行洗牌,同时毕瑞德对皮耶希非常热衷的辉腾项目兴致不高,对北美市场的持续低迷也拿不出解决办法。如此表现让皮耶希暴跳如雷,2002-06年间,皮耶希对毕瑞德变得愈发不满,二人关系一落千丈,几乎跌到了冰点。强烈的控制欲侵袭着皮耶希的理智,他已经失去了对毕瑞德的耐心,随后他开始极力游说大众监事会成员,最终将已经被延长合同的毕瑞德从大众集团董事长高位上拉了下来。
2007年,皮耶希曾经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自己当年“选错了接班人”,并承认自己始终对亲近的人存有“芥蒂心理”,而这也是为什么他当年没有选择文德恩作为集团董事长的最大原因。或许是因为皮耶希早已将身家性命托付于大众汽车,年逾古稀的皮老爷子对权力的欲望反而更加强烈,在赶走毕瑞德的同时,他还暗中对大众集团内部进行了新一轮人事调动,以保证自己的绝对权力。
同年皮耶希的得意门生,相伴30年的得力助手马丁·文德恩就任大众集团董事长,然而这竟成为下一场集团内部争斗的开端。文德恩就任的几年时间内,大众集团股价增涨350%,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几万个新鲜就业岗位,并正在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车企,这些都是投资家、政客们喜欢看到的。不过皮耶希却不这么认为。
作为曾经的技术狂人,皮耶希想看到的是企业在核心技术层面不断占领制高点,将其他车企远远甩在身后,股价、政绩根本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他在乎的是辉腾项目是否无懈可击、大众在北美能否翻身、企业利润率如何提升、1升油计划究竟何时才能落地?另外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也让皮耶希感到十分恼火,对文德恩取得的这些所谓“成绩”,皮耶希不屑一顾。
文德恩这边则对“教父”的完美主义不感冒,况且他也的确没义务为了皮耶希的喜好去冒险,拥有118座工厂、超过60万名员工的大众集团已经太过庞大,经不起高层权力斗争的折腾。皮耶希依然倔强、强硬,他表示“自己已经与文德恩拉开了距离”,换做是其他人,皮耶希说不定早已闹到监事会,准备将他扫地出门了。然而这次“教父”的威严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在师徒双方暗中较劲的时候,大众的既得利益集团开始站出来帮文德恩说话了。
很快工会及下萨克森州代表便纷纷表示力挺文德恩,个中原因我们不难猜到,下萨克森州要就业机会、股东们要股价走高、员工想保住饭碗,这样一来选择支持谁便显而易见,只有文德恩不被赶走,上述各种人的利益才能得以保全。至于其他诸如“皮耶希惧怕文德恩功高盖主”、“双方贪恋权力不肯放手”的说法,则未免有些演义和异想天开了。
至于后来发生的事,大家基本就都有所了解。费迪南德·皮耶希辞去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主席一职,其妻子厄休拉·皮耶希同时辞去她在大众集团内职务,轰轰烈烈的“倒皮运动”结束了。然而当《图片报》问及文德恩赢得这次权力斗争时的感受时,这位追随皮耶希35年之久的老者没有表现出一丝胜利者的喜悦,他略带难过的说:“在我看来这场争斗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皮耶希博士是过去几十年里最伟大的汽车经理人。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塑造了大众汽车的产品和人。”
77岁的皮耶希黯然离场,留下进退两难的文德恩和既得利益者得胜的嘴脸,我们丝毫不怀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众集团将依然屹立于世界车坛之巅,只是没了皮耶希那份固执、倔强与执着,没人知道以往那个大众汽车的“魂”还将留存多久。马丁·文德恩,他行吗?
附上《图片报》在皮耶希辞职后首次对文德恩的对话稿件,有兴趣的朋友可点此查看。有关大众集团“宫斗”内幕不过多描述,文章中表述的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可的主张及观点,其他观点欢迎您在留言区积极探讨,或进入陈雷的编辑博客留言。
全文总结:
曾几何时,皮耶希用教父式的威严执掌整个大众汽车集团,祖辈、父辈的遗志让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他甚至想将教父式的管理延续到自己生命最后一刻,这没什么不妥,就像没人想挑战迈克·柯里昂在西西里的权威一样,教父的地位在于不怒自威,他要做的只是微笑着伸开双臂,热情拥抱每个门徒。
然而皮耶希终究还是过时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显得太过直白露骨,但当事实就这么硬生生摆在面前的时候,他没有辩解,而是选择离开。回望他与大众走过的半个多世纪,每一步都纠葛着愤怒与喜悦、充满了执着与追求。这一切他忘不了,忘不了为解决保时捷917尾翼问题而挑灯夜战;还记得奥迪quattro在拉力赛场的耀武扬威;更怀念那个决定他命运的卡塞尔之夜。一切的一切都如写好的剧本一般在皮耶希人生中展开,人们看的是戏,皮耶希却演绎着自己人生,他的魂,曾经影响着整个大众集团。
流传舆论的“宫斗”传言似乎没能让皮耶希喜剧收场,事实上人们也从未期望皮耶希能够完美谢幕。他相貌平平,性格有些暴躁,感情方面也有过不少失败经历,皮耶希不完美,他只是始终不愿背叛自己内心的感受,做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族,也对得起整个汽车工业的事,而这些,已足以赢得世人的掌声。(文/图 汽车之家 陈雷 部分文字资料来自《汽车与我 费迪南德·皮耶希自传》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gettyimages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