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功成名就与继承人风波
皮耶希最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此当布加迪项目获得成功后,皮耶希便逐渐开始从决策机构中抽身出来,转入监事会担任要职,为的就是给他的继任者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那个时候皮耶希自己也不确定谁是最适合替代自己,担任大众集团首脑的人,他还是同各个部门开始了告别。
在沃尔夫斯堡参加的最后一次员工大会上,皮耶希捧着工会主席送上的鲜花不能自已,享受着台下全体员工雷鸣般的长久掌声,皮耶希知道他不仅带领大众集团走向了辉煌,更赢得了全体同仁的信任与尊重。掌声嘹亮,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那高高的穹顶上回响,几十年间一幕幕片段在皮耶希脑海中闪现,让他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皮耶希有着似乎能看透一切的眼神。有时他会一直盯着某人看,直到对方毛骨悚然,有时他的一个眼神就会让人困惑不已,而当他直奔主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目光如炬的盯着某个关键人,几乎忽略掉其他人的存在。常和皮耶希打交道的人几乎都会提起他的眼神,而皮耶希也喜欢通过“观察”来洞悉对方的内心感受。
皮耶希有着清晰的头脑,几乎是从刚刚进入社会开始,皮耶希便习惯在进入全新工作领域时先组建一个正确的、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团队。就拿第一次解决POLO问题来说,办公室里密密麻麻挤了60个人,其中只有3个人能真正理解问题所在,而皮耶希就是有能力找出这三个人,把事情交给他们并打发其他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皮耶希总是与同事刻意保持距离,而这种距离与“等级概念”并无关系。事实上这正展现了皮耶希管理企业时理性的一面,他很清楚每家公司里挑刺儿的人总是比实干者多,而他只要找出这些实干者,就能把那些只动嘴不干事的家伙挤到一边儿去。这时候太过亲近的私人关系必然会影响自己对这个人的判断,为此皮耶希即便是再欣赏某人,也刻意与之保持距离。
皮耶希有着近乎苛刻的品质要求。无论保时捷、奥迪还是整个大众集团,皮耶希一如既往对质量监督工作极为重视。即便成为大众集团董事长以后,皮耶希每周只会在办公室待上几个小时,其余时间他有时会在研发部、有时在设计部,然而他最愿意去的还是质量监督部门。因为只有在这些地方,皮耶希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反馈,才能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
皮耶希有着极强的团队意识,在他身上人们很难看到个人英雄主义,几个相识多年的同事组成了一个值得信赖且富有创造力的核心团队。这个团队始终是皮耶希最能依靠的坚实后盾,是他一切信心的来源。天才发动机技术专家诺依曼;极富想象力的设计师瓦库斯;对车身质量一丝不苟的元老米歇尔·迪克;拥有强大创造力的人事董事彼得·哈茨;善于顾全大局的魏智博;心思细腻,头脑清醒的文德恩以及后来加入大众集团,却展现出过人能力的毕瑞德...他们的兢兢业业让皮耶希安心、放心,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同僚们,皮耶希在选择谁作为自己继任者时犯了难。
事实上,皮耶希并没有权力决定谁是下一任集团首脑,但他可以在特定时间内提出候选人建议,而监事会很大程度上会采纳主席的意见。皮耶希非常重视继任者人选,他希望找到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集团主席,不仅是为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句号,更期望大众集团基业长青。
曾几何时,皮耶希在脑海里圈定了三位候选人。他们无疑都是头脑冷静、才能出众的领袖型人才,其中一位比较年轻,且并非集团内部人士,而他本人也并不愿意先以普通董事身份进入大众集团熟悉气氛,因此这个人很快便从皮耶希制定的三人候选名单中消失。另一位候选人来自大众集团内部,只不过他的光芒很快便被原宝马董事长毕瑞德盖过,我们至今仍不清楚这位最终不被皮耶希看好的候选人是不是马丁·文德恩,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后来发生在大众集团内部的一系列“斗争”似乎找到了根源。
抛开个人感情因素不谈,皮耶希对毕瑞德的青睐实属事出有因。初识毕瑞德的时候他还是宝马汽车公司总裁,二人因劳斯莱斯/宾利并购案而熟识,尽管是竞争对手关系,皮耶希却被毕瑞德清晰的管理思路以及对企业的无限忠诚所打动,为了避免媒体猜测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二人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将毕瑞德挖来的念头从皮耶希脑海中一闪而过,当时时机还太不成熟,挖墙脚不仅会使得宝马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僵化,集团内部也未必能接受这么一位来自敌对阵营的高层领导。然而这件事很快便有了转机,由于一些难以摆到桌面上的原因,毕瑞德被宝马解雇了。
就在毕瑞德被宝马解雇当天,皮耶希拨通了他的电话并表示大众集团已经为他留出了一个职位。2000年,毕瑞德出任西雅特汽车公司总裁,兼任大众集团质量保证部门董事。在毕瑞德的正确领导下,西雅特推出了几款不错的产品,集团质量保证工作也进行的相当顺利,这些不仅让毕瑞德迅速在大众集团内部树立起威信,也慢慢让皮耶希心中有关集团首脑人选的问题有了答案。
2002年4月,毕瑞德就任大众集团董事长,同时皮耶希也并未刀枪入库,他进入大众集团监事会,继续影响着这个自己一手建立起的汽车帝国。2002年春天,大众集团十年来最为剧烈的人事调整近在眼前,然而此时皮耶希却做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决定。在与毕瑞德、文德恩两人商量后,皮耶希将集团众多品牌拆分为传统系列与运动系列两部分,诸如斯柯达、宾利这样的品牌归属传统系列,而奥迪、西雅特、兰博基尼则归属运动系列,两个系列之间研发实力相当,分权而立。
皮耶希明白,当时的大众集团与十几年前已是天壤之别,集团首脑只能有一个,但权力需要适当分散。卸任前皮耶希对两位属下的责任进行了清晰划分,毕瑞德担任集团董事长,负责传统系列品牌,文德恩调任奥迪汽车公司董事长,执掌运动系列品牌,同时毕瑞德还兼任奥迪监事会主席,以防集团内部发生重大分裂。如此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的人事安排足见皮耶希对其继任者的重视程度,除了希望后来者能继续带领大众集团蒸蒸日上,皮耶希权衡利弊,解决了权力分配问题的同时不忘照顾属下情绪,直至执掌大众集团的最后一刻,皮耶希仍一丝不苟,用最有效的办法直截了当解决问题。
当人事调整真正来临的时候,大众集团领导层没有一位有价值的成员离开。毕瑞德、文德恩、哈特姆特·瓦库斯以及后来的德·席尔瓦成为大众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他们对汽车具有强烈热爱,并具备企业领导必需的才能与团队意识,这些正是费迪南德·皮耶希所希望看到的。至于皮耶希自己则走到这些得意门生身后,很少再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只是大家都清楚,此时的皮耶希才真正称得上“教父”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