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在保时捷的9年时光
作为波尔舍与皮耶希家族第一个真正完成大学学业的人,皮耶希在1962年12月结束在保时捷奥地利公司(实际就是他母亲路易丝的公司)的实习,开始了自己为期四个月的悠长假期。在这期间除了滑雪,皮耶希做的最多的就是试图在飞机设计行业找到工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还是与自己爱好的飞机及轻质结构擦肩而过。
波尔舍大家族的孩子显然不需要为找工作担心,在确认无缘飞机设计行业后,皮耶希在1963年顺理成章进入位于斯图加特的保时捷总部。作为德国战后经济奇迹中的佼佼者,上世纪60年代大众汽车公司飞速发展,财富迅速累积。然而皮耶希与波尔舍两大家族间的亲情却随着逐渐富裕的生活而愈发淡化。
那个年代,海因里希·诺德霍夫执掌下的大众汽车公司力求稳步发展,他们的设计几乎都延续自当初保时捷的理念,至于路易丝与菲利姐弟俩则分别执掌着位于斯图加特的保时捷总部与奥地利保时捷贸易公司,两人间又爱又恨的姐弟关系同样非常微妙。出于对机械技术的着迷,皮耶希选择保时捷总部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也就是说,他要开始在自己舅舅手底下干活了。
4月1日,欧洲的滑雪季刚刚过去,对于刚刚进入公司的皮耶希,保时捷甚至整个世界汽车行业来说,那是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当时正值以356为代表的保时捷单一车型即将被911全面替代的关键时期,费迪南德·亚历山大·波尔舍除了亲自操刀设计原型车,还顺带设计了代号904的赛车版本。至于刚刚进入公司的皮耶希,则正是被分配到这款赛车的发动机实验室上班,他将在那里完成自己的“首秀”。
一般来说,量产版车型推出前要先将发动机在赛车上进行试验,随后再降低功率塞进量产车,但由于化油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911的六缸发动机始终无法顺利装车。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和“波尔舍外孙”的特殊身份,皮耶希在进入公司不久便“自作主张”,决定采用三倍韦伯下吸式化油器,妥善解决了车辆转向时液体倒流的风险。也就是说在工程师们开发出130马力的量产版发动机之前,皮耶希他们的180马力赛用发动机就已经研制成功了。
看上去初来乍到的皮耶希似乎旗开得胜,然而这种“胜利”却并没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直来直去的行事风格以及独断专行的性格其实从他刚刚进入公司时便开始显现。只是当时人们对此根本不在意,他们更愿意将这些归结为皮耶希家族“公子哥”的小脾气,毕竟那个时候的皮耶希还只是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
1964年11月,保时捷911上市。由于在赛用发动机研制方面表现出色,皮耶希在进入公司后仅仅两年时间便被提拔为试验室负责人。或许是为了不给外人落下“关照自家亲戚”的口实,最先提出提拔建议的并不是菲利·波尔舍,而是技术部主任汉斯·托马拉。
走马上任后不久,皮耶希便找到了一位非常懂行的副手,这个人就是赫尔姆特·布特。他们之间的相处非常融洽,事实上,赫尔姆特·布特是皮耶希身边为数不多能与他相处融洽的人,而这位比皮耶希年长很多的副手也的确对他帮助不小。第一批出产的911问题很多,皮耶希主张通过重新分配重量等方法彻底解决问题,而技术部主任托马拉则直接用治标不治本的焊接了事。
面对前不久刚刚将自己提拔起来的技术部主任,皮耶希丝毫不让步,双方爆发了激烈冲突,而最终裁决权自然就落到了舅舅菲利·波尔舍身上。裁定结果显而易见,托马拉走人,皮耶希留下。就算是良师益友,皮耶希在业务面前也丝毫不念及旧情,至于他“波尔舍外孙”的身份在这件事的裁定中究竟占到多大比重,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好。
与表兄布茨慵懒的艺术家风格不同,皮耶希行事一丝不苟,甚至有些偏激。在与托马拉之间的“战争”结束后,年仅26、7岁的皮耶希迅速在公司内部建立了自己的权力基础,他的队伍完全由年轻敬业的工程师组成,组织严密、效率极高。一些原本在保时捷“混”的不错的人,由于适应不了这位少东家要求的工作强度而纷纷走人。皮耶希对于工作时间的要求非常高,手下经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至于他自己则完全是以身作则,这种激进的行事风格有效提升了员工工作效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招致了不满。